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曾经说过,认识真实的中国经济,既要走下去,也要走出去。
走下去,离开大都市的写字楼,去实验室,去二三四线城市的工厂,去田间地头,去与研发人员交朋友,去认识更多制造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去与贩夫走卒聊聊天。
走出去,如果有条件,自己也愿意,我建议多往外走一走,不一定非得往欧美走,也可以走一走东南亚、中东、南美和南亚,往外走一走不是去旅游,而是去感知这些经济体的脉动,去感知这些经济体与中国经济的共震。
走下去,我们会发现,今天的中国经济,事实是冰火两重天。
今天的中国经济,传统经济是过剩的,这些过剩,未来要么往外走去释放产能,要么渐进通过残酷的竞争优胜劣汰。
这些过剩产业集中的区域,侧重于三四五线中小城市,在县级工业园区更是极其显著,在中西部的部分县级工业园区,今天我们是会看到一片凋零甚至荒废的景象。
但是,在今天长三角的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合肥,在珠三角的深广莞,我们也能看到专精特新产业的一片欣欣向荣,去年底我去苏州调研,几乎所有的新能源企业,都忙到招聘和培训熟练工人的速度远远跟不上业务扩张的速度,今年三月我去合肥调研,这座城市不仅在LED、光伏、逆变器和新能车等领域快速崛起,而且,事关声光电等细分领域,现在正诞生出一个又一个的小巨人企业。
走下去,才能认识真实的中国经济,一个复杂但有逻辑脉络可寻的中国经济。
如果不走下去,或走下去不够全面,你肯定会被身边片面的人和事裹挟,你身处传统过剩的行业,你肯定会感到今天的中国经济无比糟糕,你身处新兴的硬核科技行业,你又会感到今天的中国经济无比美好。
而如果走下去,走下去多看看、多调研调研,你对今天的中国经济,应该会形成二八开的辩证认知,是的,今天80%的传统产业确实正在遭遇产能过剩的强烈冲击,但是,20%的新兴产业正在以罕见的速度迅速崛起。
所以,这也是我最近两个月一直强调下注国运的逻辑起点,下注国运,下注事关未来十年二年中美终极PK的前沿科技(数字科技、生命科技等),才有可能最终赢得未来。
走出去,我们会发现,今天的中国经济,基本盘依然是坚实的,中期预期依然是乐观的。
是的,今天的中国经济,之于与自身的纵向对比而言,确实是不如意的,过去二三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由此派生的近乎三百六十行的宽幅机会,现在、以及接下来,肯定不会再有了。
现在、以及接下来,中国经济会进入中速、甚至有可能进入阶段性的中低速增长期,这意味着之于公司和个人,不可能再有宽幅机会了,有且只可能有个别领域的窄幅机会。
在经济增速下降之后,确实,内卷是不可避免的,部分年轻人也会感受到上升空间被堵,但是,如果你走出去看一看,你就会发现,今天中国年轻人所感受到的内卷,之于全球横向对比来看,事实仍然是最轻的。
这是一种之于相对公平的制度设计,中国的土地所有制、公立教育与公立医疗,确保了中国普遍家庭年轻人之于全球其他国家年轻人的相对公平。
到东南亚国家看一看,无论是泰国、柬埔塞,还是马来西亚、菲律宾,你会真心发现,这些国家太不公平了,几乎是投胎决定一切。
这些东南亚国家没有高科技,这里的经济本质是地租主导一切,而土地私有制又最终决定了地主的儿子永远是地主,总占比5%-10%的私立学校,基本上也只有地主的儿子才能读得起,他们在国内读私立学校然后再去欧美留学,留学回来之后,大地主的儿子可能选择从政,中地主的儿子可能选择做法官或律师,中小地主的儿子可能选择会选择从医——当然,地主儿子的工作,之于家庭财富的积累而言,其实并不是主业,他们的主业永远只有一个收租。
事实上,不仅东南亚国家,包括欧美在内,在土地私有制之下,在公立教育与公立医疗资源不均衡之下,他们普通家庭年轻人的上升空间事实都是远远低于中国的。
曼谷的私立医疗在东南亚是不错的,但是,曼谷普通家庭从来都是享用不起的,有点大病怎么办,在泰国的华人告诉我,基本上只有等死一条路,欧美的私立医疗是更好甚至全球最好,但是,欧美的普通家庭事实也是享用不起的,当然基于欧美发达的经济、以及更好的福利,欧美的公立医疗整体是可以的,不像东南亚那么糟糕(从响应速度看,欧美公立医疗整体弱于中国公立医疗)。
再说教育。
教育之于普通家庭年轻人的公平性(注意是公平性),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几乎是全球最佳。
是的,中国应试教育是有BUG,甚至部分抑制了年轻人的创新潜力,但是,正是应试教育,在更大的范围内,制度性确保了中国普通家庭年轻人上升通道的公平性。
告诉你一组数据,中国今年高考生接近1300万,这1300万考生中,来自普通家庭和富有家庭的孩子,在高考这个环节其实没有什么差异,毕竟参加的都是应试教育,都是要疯狂刷题的,其中,考取国内TOP10名校的,除了京沪户口占有地域优势外,之于富有和普通家庭孩子的录取占比,其差别其实也不明显,甚至一定程度上,县中模式培养的孩子冲击国内TOP名校的占比还要更高一些。
纯粹的应试教育(注意是纯粹的应试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中国家庭培养一个孩子的基本费用差不多在100万人民币左右。
再告诉你一组数据,每年冲击美欧TOP10名校的学生,大概率是多少呢?全球范围内(包括欧美在内的考生),一年仅有五六十万人。
难道除了中国之外的全球考生,一年仅有五六十万人(IB考生每年二三十万人,再加上A-lever等考生,一年也就五六十万人而已),这肯定不是,每年至少2000万人以上。
这是因为,想冲击美欧TOP10的名校,必须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接受国际教育,而从小接受国际教育的费用是巨大的,不算幼儿园支外,仅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参加高考,这个费用至少在100-150万美元,再到读完美欧TOP10的名校,至少又要150-200万美元,如此高昂的国际教育(贵族教育)从一开始就让包括美欧在内的普通家庭望而却步,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一路读二三流的公立学校(国外公立学校几乎没有好的)。
更具普及性的公平,这是中国经济基本盘稳定的一个制度性支撑。
是的,相比美国,我们在高尖科技领域整体落后一个梯度、部分甚至还落后两个梯度,在未来二三十年间,我们整体应该还处于一个追赶而非超越的区间(毕竟,在既有高科技领域我们追赶上了,美国可能又会诞生出一个又一个的全新高科技赛道)。
是的,我们的人才培养,顶级人才是有一部分会外流,但是,在一个全新高科技赛道进入相对成熟区间时,之前外流的人才,相当一部分又会选择回流,因为,回流之后,他们有可能会成为创业者,而非继续选择留外仅能作为打工人——回望过去一二十年,事实难道不是这样吗?!
所以,记住,中国经济没有那么糟糕。
记住,对一国经济、尤其是大国经济的预期研判,我们要有必要的辩证观,要有必要的历史观,要有必要的全球观。
最后,再说一说今天的市场。
1,船舶制造龙头中国重工涉嫌信披违法违规,遭证监会立案。
中国重工6月16日收到上交所关于2022年年度报告的信披监管工作函,被追问涉及资产减值损失、信用减值损失、期间费用、经营性应收项目增加等方面多个问题。
然而就监管函的回复问题,中国重工前后三次均以涉及的部分事项尚需进一步核实为由进行了延期。
查了下监管工作函,上交所重点让重工解释四个问题:一、资产损失计提19亿;二信用减值损失14亿;三、管理费和研发费用增长的合理性;四、应收账款增加83亿的合理性和逻辑的一致性。
这四个问题,都属于财务问题,明确要求要会计师来作答,也就指明要重工的财务总监来回答问题,从延期三次看出应对的压力非常大,但这次证监会态度也比较强硬,再次延期之后直接立案了,这里也显示全面注册制下,证监会针对信披违规问题监管越来越严格。
我们认为,中国重工作为知名国企,财务造假的可能性不高,但有隐藏利润的嫌疑,而隐藏利润属于财务指标的技术处理,只是会存在合理性的问题。
2,百亿车企宣布,60亿定增项目终止。
昨天,8天5板的众泰汽车曝出双重利空,先是宣布60亿元定增项目终止,后又透露公司上半年净利润预计为负。
此前,众泰汽车公告拟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不超过60亿元用于新能源智能网联车开发及研究能力提升,现在宣布终止,而对于终止原因,众泰汽车表示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变化、公司情况、控股股东及实控人筹划变更公司实控人等诸多因素,最终做出终止决定。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众泰资金短缺情况十分严重,在经历破产重整后,众泰汽车虽然去年11月成功摘帽,但经营情况及资产情况并不乐观,截至2022年末,公司负债超46亿元,一季度末可自由使用的资金只剩5510.74万元,这对于一家整车厂来说,以及还将投入大笔资金用于生产制造,这么点资金显得杯水车薪。
原本定增60亿落地,众泰汽车或许能在新能车领域大干一场,但如今随着定增计划的夭折,公司前景瞬间又陷入迷茫,甚至由于资金的缺乏,会给公司的正常经营与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地方国资“组合拳”式挺进A股,“平台式投资”成主导模式。
今年以来,地方国资启动A股控股权的收购运作持续扩围,陕西、浙江等多地国资表现活跃,落地案例越来越多,比如最近杭州国资30亿加持龙元建设、溧阳城发成天目湖实控人、新兴装备易主陕西国资委等。
拆解今年来地方国资入主A股公司的交易模式,“组合拳”交易尤为突出,即采用“股份协议转让+表决权委托+定增认购”模式,实现控股股东变更。
这种“组合拳”的背后,是地方国资入主范式的优化,以谋求多方利益达成一致,首先这种模式可以实现表决权集中、实控权稳定;其次国资入主实体并非是空壳公司,不少股权转让方有较深的行业经验和产业资源,国资适当保留了转让方的股权,让其分享未来红利;最后定增启动需满足多重条件,国资能够入主,表明企业具有优质的运营特征。
从启动和落地的国资入主主体来看,大体包括投资平台控股和国资实体控股两种模式,前者则更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更符合现代企业的治理模式,因而近年来,地方国有投资平台成为入主上市公司的主流选择。
由此也可以看出,上市公司正在成为国有资本重要的组织形式和“管资本”的重要载体,背后体现的是国资控股与保持企业活力的新权衡。
4,近日英伟达进一步押注医药AI,向生物科技公司Recursion投资5000万美元。
Recursion成立于2013年,主要业务是通过“解码”生物和化学来生产药物,即通过可复现和规模化的试验,将药物发现的流程工业化,目前该公司有5款药物进入临床阶段,最近因英伟达入场消息刺激,Recursion瞬间暴涨超78%。
与之形成辉映的是,英伟达的股价逼近新高,而英伟达之所以估值再次冲高除了AI概念炒作以外,还与部分投资者开始理解英伟达一种新的投资模式有关,即投资下游厂商,然后使下游厂商购买自己的高端AI芯片,让资金实现快速循环,就像前几年CXO模式。
前几年CXO行业巨头一边给创新药团队做服务、配设备、跑流程,一边大笔投资这些公司,这些公司成长起来后就帮自己做产品分销,充分实现“一鱼四吃”,让利润像雪球一样快速滚大,因此CXO巨头的估值也非常高,但随着这种模式广为人知,估值也就逐渐走下神坛了。
而英伟达貌似也在学习这种模式,之前Inflection AI融了13亿美元的风险投资,转手就买了英伟达11亿美元的GPU,现在英伟达给Recursion大笔投资,估计很快Recursion又会大量买入英伟达的GPU,资金很快又回到英伟达手里,还帮英伟达“带了货”,这个模式实际上比CXO效率还高,英伟达的资金循环周期比医药的临床三期快多了。